琵琶


拼音pí pá
注音ㄆ一ˊ ㄆㄚˊ
词性名词

琵琶

词语解释

琵琶[ pí pa ]

⒈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引证解释

⒈  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⒉  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⒊  鱼名。

《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国语辞典

琵琶[ pí pa ]

⒈  乐器名。秦代人民根据鼗的形式创出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至秦汉不断改进,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西元四世纪,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

英语pipa, Chinese lute, with 4 strings, a large pear-shaped body and a fretted fingerboard

德语Pipa (Mus)​, Laute (S, Mus)​

法语pipa (instrument de musique)​

分字解释


※ "琵琶"的意思解释、琵琶是什么意思由恒初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时钟有条不紊的滴答声中,在14亿颗热血沸腾的心不平的跳跃之中,在60亿人翘首企盼望眼欲穿的热切目光之中,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白居易笔下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般呼之欲出。

2.她从琵琶绝音中领悟的是,原来这才是西日昌真正看上姝黎的地方。并非青春美貌,并非武者身段,而是仇恨决绝。也是,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对西日昌如此无情如此怨恨,魔女令西日昌感受到了被遗弃被仇恨的别样情感。周梦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当平原上清冽的风从齐人高的草甸中吹过时,阵阵飕飕作响的悦耳声音汇集在一块,仿佛是琵琶弹奏中的拨弄,克鲁只觉得心旷神怡,并且很不合时宜的想起了白居易。

5.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好似仙女下凡,翩翩起舞;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怀抱琵琶,轻拨银弦……鞭炮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把天空衬得美丽无比。

6.静谧如水星满天,弯如银勾月夜寒,一份相思琵琶冷,一份情怀眉宇间。想你,就在这周末来临孤寂的夜晚,我的孤单随着内心溢满的惆怅在秋夜的风中蔓延。

7.我飞身跃至未央阁亭顶,抱起琵琶,转轴拨弦三两声,曲调未成先生情。这是琵琶名曲“琵琶行”的开场。妃子血的郁郁音色,仿似倾尽生平不得志。周梦

8.孤影琵琶溪水小桥楼阁香花幽幽清风中的雨月,像似谁在梦里与你相约那样,温文尔雅,静静如画里风情,意犹未尽的感觉连连不断地出现在梦里,出现在回忆的路途,怎么能在安静不再渲染你的一切景色,我真的无法做到。

9., 原则同意,中国官场这个司空见惯的官腔,充满着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暧昧,充斥着犹抱琵琶、犹为未晚的弹性。

10.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