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知亡国恨(什么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什么不知亡国恨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什么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什么意思

什么不知亡国恨(什么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思——卖唱的歌女好像不懂得什么叫国家灭亡的仇恨。

2、“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3、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7、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8、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9、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10、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11、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12、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13、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14、“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15、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16、《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17、《批点唐诗正声》:写景命意俱妙,绝处怨体反言,与诸作异。

18、《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19、《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用事体。何仲德为熔意体。

20、《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21、《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22、《网师园唐诗笺》: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23、《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24、《唐诗笺要》:盱目刺怀,含毫不尽。“千里枫树烟雨深,无朝无暮听猿吟”,凄不过此。

25、《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韪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角。

26、《唐绝诗钞注略》:何焯云:发端一片亡国恨。王尧冲云:“近酒家”,歌声所由来矣。

27、《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28、《诗境浅说续编》:《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无愁之天子,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

29、《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30、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二、杜甫的《泊秦淮》中,真正不知道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1、首先,我很乐意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但是,我必须纠正一点、《泊秦淮》这首诗是杜牧写的。而不是杜甫、要想知道《泊秦淮》中,真正不知道亡国恨的是什么人?我们先需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回到。作者大多数作品创作背景都离不开对统治者的讽刺。从作品内容来看也是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泊秦淮》整首诗歌的内容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剩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接下来从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来看这个问题。

2、从《泊秦淮》诗歌内容来看,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统治者。诗句一开给我们营造了烟雾迷茫的秦淮河。秦淮河在古都金陵。自古是繁华之地。这次莺歌燕舞,一幅太平盛世。酒肆林立,作者也希望找到一处酒家住宿一晚。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么繁华的地方却是繁华过了头。竟然有人奏响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那么表面上是商女们在唱。但是,商女不知忙国恨只是表象。深层现象是商女们演奏是为谁演奏的。这样演奏的音乐竟然还有人听!这肯定是一些权贵有需求,所以有人才会听。看来商女们不知亡国恨不要紧,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正是那些权贵,正是当朝的君主,他们不思进取,喜欢靡靡之音,贪图享受,所以商女们才奏响了亡国之音。(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3、从《泊秦淮》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并不是仅仅说自己记录了听到商女演奏《后庭花》这件小事。事情虽小,影响却很大。作者也希望通过这么一个典型的小事件唤醒统治者的忧患意识。统治者位高权重,一定不能骄奢淫逸,否者的话,下层的官员也会层层效仿。以至于老百姓也是如此,就更加悲哀了。总之,真正不知道亡国之恨的是当朝统治者。

三、少年不知亡国恨,下一句是什么怎么解释这句话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2)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与其幸臣词曲。

4、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5、杜牧另有一首《江南春》,是写金陵春色的,基调开朗得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罢这二十八字,闭目就能想见唐朝的金陵春色:黄莺于红花绿柳,酒旗飘在水村山郭,风景是极动人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寺庙,它的缕台在烟雨中放光,这些寺庙是南朝留给金陵的宗教艺术财富。

关于什么不知亡国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什么不知亡国恨(什么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