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大家好,关于唐代古文运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1、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2、六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3、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齐梁至隋,不断有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天宝以后,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提倡儒学复古,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4、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又都热心奖掖后进,社会的影响很大。

5、安史之乱后,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韩愈提倡复古儒学,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与佛老对抗。

6、德宗、宪宗时,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一部分关心国运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室的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7、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并不始於韩愈。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应匡之以「汉魏风骨」。子昂同时及稍后者,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均倡和之。萧颖士、李华提出宗经、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才能「助教化」。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梁肃教人要敦古风;元结则主张为文,当以「救世劝俗」。上述诸人,语气虽有轻重之别,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穷其源必趋於复古,论其用必合於教化。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未可逆转风气。

8、至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崛起,加入从事古文写作,由於有理论,有创作,故有成就,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附和者先后有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

9、韩愈之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因此极不满意六朝以来之学风及文风,主张思想要回到古代之儒家,文体也回到朴实明畅之散体。又因为反对六朝文学中那种艳冶淫靡文风,所以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也就是要有内容。因文见道,因道见文,二者并重,不容分开,可见韩愈之主张是为道而作文,而所讷道,是指儒家之道。

10、韩愈虽复古,其散文实际是革新。在古代散文之基础上,创造发展,形成一种富於逻辑与规范性之文体。韩愈主张作文「言必己出」,「务去陈言」,学习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剽窃,强调语言之创造性,又力求「文从字顺」,这都很有意义。

11、韩愈有自信,百折不回,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传授古文,竟然「群怪笑骂,指甩牵引」。而韩愈独不顾流俗,犯笑骂,收召后学,广收门徒。又善於宣传,唐人李肇称:「韩愈引致后进,为求科第,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扩大古文写作队伍,遂形成声势浩大之社会运动。

12、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而其创作的散文,成绩优美,提供后学不少典范作品。柳宗元论文之意见,与韩愈不尽相同,韩立论过於重道,柳则较为重文,然在文体之反骈文与重散文此一点上,两人却是一致。

13、柳虽好佛,虽论文也主宗经,而其思想范围则较广阔而深厚。柳氏虽一再以「明道」为言,然而其对於道之解释,较韩愈所说广泛得多。他觉得一面要在古书裏求圣人之道,同时又要求其辞。求诸辞而遗其道固然不可,只求诸道而遗其辞,也是不可。柳宗元之道,一是古人所讲之道德之道,一是古人作文之艺术之道,谓:「参《孟》、《荀》以畅其支,参《庄》、《老》以肆其端,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著其洁。」都是说作文之道。

14、由於韩、柳之理论宣传与努力创作,朋友门生,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有力的散文运动。韩、柳以后,继有皇甫湜、孙樵、刘蜕等提倡散文,分为两派: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皇甫湜则提倡意新辞奇。同时,晚唐士大夫消极颓废,追求享乐,於是形式华丽,内容空虚的骈文重新泛滥。而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古文,在骈文的冲击下,便逐渐衰落下去。唐代古文运动因后继乏人,亦告式微,不如前盛。

15、韩、柳之古文运动,最直接之影响,是在平淡朴实的散文压倒六朝以来盛行之空虚华美之骈文,令散文恢复传统地位。古文运动的成功,产生了一种平淡朴实的新散文,这种文体在叙事言情上自然远胜於骈文。人们以之著书立说,甚至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又因韩、柳诸人倾心於古文创作,唐代之古文成绩昭著,直至唐末韩、柳去世之后,骈文方再度抬头。

16、唐代之古文运动亦推动其仿文学体裁之发展。诗人元稹、白居易之诗歌理论直接或间接受到古文运动之影响,所作之社会诗,反映现实,不作无病之呻吟;而唐代传奇亦因为此运动之副产品,古文运动之功绩,是文体之解放,间接地促进传奇小说之发展。

17、韩愈强调儒学,重视古文,争取道统,尝云:「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乃成为中国社会一千余年来道统文学之定论。贵古贱今之说,尊圣宗经之论,深入读书人之心中。经史一类之文章,成为文学之正宗,诗词、小说、戏曲等类的作品,反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18、韩愈之说,为道而学文,为道而作文,旨在打击六朝浮靡之文,然而过於偏重文学之实际功用,而忽略艺术之生命与美之价值。

19、然韩愈之理论,颇有所偏,重道尚古,号召复古,虽旨在於革新,然容易给人错觉,造成贵古贱今之观念。

20、总的来说,古文运动的胜利,使经史成为文学的五统。同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古文运动,其对散文的影响远及清代。

二、唐代古文运动是什么

1、唐代文学的另一成就是古文运动的兴起。

2、南北朝时代,帝王、贵族左右文坛,为了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于是特别注意形式美的骈文,发展繁荣起来。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排偶、用典,形式四、六对仗(用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组成,互相对称),看起来华丽整齐,内容却空洞无物。文风萎靡,形式僵化,拘束于对偶,拘于平仄,无法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无法反映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隋文帝时李谔上书反对骈文,说它“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云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他反对骈文的上书却通篇是骈体)隋文帝也深恶文章浮艳,下令:“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就因文表华艳而得罪。但隋炀帝擅长骈文,自以为与士大夫比文章也可以高出众人,也当选他做皇帝。隋文帝的诏令自然不再有效。唐朝上起诏敕,下至判辞书牍,无不用骈文。北宋有人说:“唐太宗功业雄卓,然所为文章,纤靡淫丽,嫣然妇人小儿嘻笑之声,不与其功业称,甚矣,淫辞之溺人也。”唐文士不能作骈文,即无仕进的可能,骈文的盛况可以想见。武周时陈子昂效法西汉古体文作政论,对当时的文风发生了很大影响。唐玄宗开元、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摈斥文坛浮艳之风,主张以三代两汉古体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创作上亦力变排偶为散体,成为韩愈之前古文运动的先驱。

3、唐以前,在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把自己的奇句单行,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对立。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这种复古的主张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响应,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4、安史乱后,大唐帝国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藩镇割据,佛道二教盛行,僧尼道士“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矛盾。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巩固唐帝国。它反映了广大阶层人民的现实要求。韩愈主张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来整饬社会风尚。他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而骈文已经成为表达思想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反对骈文,开展一个文体革新运动,提倡古文。古文不仅语言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思想,而且它本来就是载儒家之道的,因而古代名画也便于学习和宣扬儒家之道,排斥佛、道。韩愈说,我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这就是说学古道必须学古文,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也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在文体改革方面韩愈主张在继承散文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和创造,反对模拟抄袭的不良文风。强调博学群书又不蹈袭前人,“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做到推陈出新。他认为运用语言,必须“文从字顺”,即合乎自然语气。要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韩愈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前人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而且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5、韩愈的古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传奇,皆所擅长,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立论鲜明,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于说服力,名著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均以发扬儒道为根本,虽有封建说教,但能针砭时弊,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可借鉴。其记叙文爱憎分明,抒情性强,有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有的绘声绘色,可泣可歌,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或叙或议,笔锋均带感情。对所写人物满腔同情,对社会黑暗亦多有揭露,充满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总之韩愈的古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如长江大河浩瀚千里。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善于锤炼词句,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他新创的许多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杂乱无章”、“落井下石”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公认的领袖。

6、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地位仅次于韩愈。他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反对片面追求词藻的华丽。他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进行创造的首要条件,写出的作品在社会上应起“褒贬”和“讽喻”的作用,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他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写出大量的名篇,在这方面取得了与韩愈相当的成就。他的理论和实践同样是古文运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柳文说理透辟,雄深雅健,寓意幽微,山水游记尤为出色。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所写山水景物生动逼真,细致精彩,呈现出如他自己所说的“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之美,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他的寓言讽刺小品如《三戒》、《蝜蝂传》等简洁警策,含意深远,鞭笞世态人情,深刻辛辣,耐人寻味。他的传记散文多取材于社会下层,往往通过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名篇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及《捕蛇者说》等。

7、在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由于韩愈的努力倡导,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众多”。而李翱、皇甫浞等皆为著名的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至唐宪宗元和时期(806-820),又得到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写作蔚然极盛,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古文运动”。

8、唐代古文运动提出的“文以载道”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个观点,实质是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这里所说的“道”,固然是指儒家之道,但通过韩、柳的创作表明,他们主张的“传道”、“明道”并不排斥对社会现实的评议、批判和揭露。正因为如此,“文以载道”的主张为后世文人普遍接受。古文运动提倡的散体文同样影响深远。它结束了骈文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古代散文的历史地位,并扩大了它的实用范围,从著书立说扩大到抒情、写景、纪游等。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改革运动,按其主张实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并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古文作家,形成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新的古文传统。它具有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特点。新的古文传统形成后,支配中国文坛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

三、唐代古文化运动

1、唐代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仍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2、内容上——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3、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体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OK,关于唐代古文运动和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