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与经典(名家与经典总政演唱会完整视频)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名家与经典这个问题,名家与经典总政演唱会完整视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名家名作经典美文

名家与经典(名家与经典总政演唱会完整视频)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沈从文《边城》

2、细雨依然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沈从文《边城》

3、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沈从文《边城》

4、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沈从文《边城》

5、一个聪明人是常常自己使自己不愉快的。——沈从文《边城》

6、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沈从文《边城》

7、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8、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9、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沈从文《边城》

10、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边城》

11、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边城》

12、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从文《边城》

13、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从文《边城》

14、也许那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她明天就会回来。——沈从文《边城》

15、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沈从文《边城》

16、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沈从文《边城》

1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沈从文《边城》

18、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边城》

1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沈从文《边城》

20、洗净尘埃的田园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沈从文《边城》

21、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沈从文《边城》

22、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沈从文《边城》

23、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沈从文《边城》

24、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沈从文《边城》

2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沈从文《边城》

二、名家经典对联100副欣赏

导语: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经典名家对联有哪些?以下是我带来的对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弘历园联)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87、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89、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陈斌如联)

9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9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9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9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9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95、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96、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97、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9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99、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100、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三、收集戏曲名家的经典故事

1、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最初,他对表现女人的吃惊老觉得不够理想,尽管他多次揣摩,反复试验,总不能将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忽然想到,如果冷不防地发出一声巨响,她必然会大吃一惊,一个女人吃惊的神态不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么?于是,他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咣当”一声巨响,妻子被吓得惊叫了一声:“哎呀!”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晌才说出话来。

3、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动作。他据此反复琢磨、练习,将女人受惊后那种惊叫的神情、动作,恰当而又巧妙地融进他有关的表演中,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4、京剧大师程砚秋学艺签下“卖身契”

5、家道败落,缺衣少食,给幼小的程砚秋的心灵留下创伤。他很懂事,不大爱说话,能体谅母亲的难处。因为穷,他只念过一年私塾。

6、母亲动了让儿子学戏的念头,又怕儿子太小受不了学戏的苦,就同儿子商量。程砚秋既懂事又倔强,知道自己不是梨园世家,人家要能收做徒弟已是万幸,家里就能少一个人吃饭。至于受苦,他倒不怕,说:“人家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时候看过不少名角的好戏,从心眼里喜欢,也真想去学戏。

7、一天,母子俩换上干净的衣服,凑钱打了送礼的蒲包,跟着花脸邻居从天桥经虎坊桥来到骡马市魏染胡同荣蝶仙家中——这是给程砚秋找的学戏的师父。

8、荣蝶仙是唱花旦、刀马旦的,在清末陆华云先生办的长春科班坐科学艺,与故去不久的“活关公”李洪春是同门师兄弟。此时,荣蝶仙二十多岁,正搭班唱戏,同时也带几个徒弟。他见了程砚秋,上下打量了一下,觉得模样不错,是个唱戏的坯子,就说:“这孩子还不错,我收下了,让他家里人立‘文书’吧。”

9、母亲在犹如卖身契的“文书”上画了押,含着泪叮嘱儿子:“要孝敬师父、师娘,要好好学戏,记住,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便宜,尤其在钱财上,更不能这样。”砚秋边听边点头,母亲忍泪一狠心扭头走了。

10、京剧大师荀慧生幼年被卖到戏班学戏

11、荀慧生幼年曾随父母流落天津,由于生活所迫,被卖给天津小桃红梆子班学戏,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天启老艺人作为手把徒弟。1910年荀慧生随师父到北京,使他有机会接触一些戏曲名家。1913年荀慧生由于嗓音倒呛,由唱梆子改唱皮黄。1917年荀慧生十七岁正式出师,第二年开始专门演出京剧,并与梅兰芳、程继先首次合演。

12、1923年秋天,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豫剧艺人,但后来因为嗓子出了毛病,就在戏班里打杂。常香玉小时候跟着母亲要饭度日。1932年,父亲为了让她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她领上了戏台。

13、父亲认定“戏是苦虫,非打不成”这句话,经常把常香玉打得皮开肉绽。经过近乎残忍的磨练,常香玉没有让父亲失望,最终在舞台上崭露头角。1935年腊月,常香玉随戏班闯荡开封,不久便在戏班里唱起了压轴戏。为让香玉积累舞台经验,父亲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什么角色都演:小生、武生、丑角……就这样,年仅12岁的香玉已小有名气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能挣8块大洋。”

14、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5、越剧名家吕瑞英历经坎坷“三考”出身

16、吕瑞英童年从艺,迄今已有四十年舞台生涯。早年,她曾经历坎坷艰难,饱尝过人间辛酸。1932年,她出生在上海。万恶的旧社会造成她家庭的不幸,迫使她从小离失父母,成了孤儿。八岁那年,她两次被卖,后来落脚在一户姓吕的人家。养父是做跑乡生意的小本经营者,养母也是苦出身,当过童养媳。由于生活拮据,吕瑞英只读了半年书,九岁就和姐姐惠英一起,被送去学艺。她们的开笔师傅是越剧男班老生盖月棠。由于吕瑞英聪慧,机灵,耳音好,板眼准,加上她勤奋好学,因而深得老师的赞赏。

17、根据吕瑞英宽亮甜润的嗓音和雍容端庄的扮相,师傅开始要她学小生,而让她那身材比较瘦小的姐姐惠英唱旦角;可是后来考虑到惠英嗓音偏沙,不宜唱旦,于是又改成姐唱生,妹唱旦,拼作姊妹档。“串红台”时,不少学生听到开场锣不敢上场,有的硬是被老师撩起门帘推出去的。可她们姐妹俩人小胆大,思想没有负担,再加平时练得熟了,所以,她俩的《十八相送》演得十分逗人喜爱。从此,两姐妹被正式收留在戏班里,开始边学边演。这期间,吕瑞英学会了《武家坡》,《梅龙镇》,《玉莲环》,《投军别窑》等不少戏。为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她一早就起来练武功,吊嗓子,以庙里的廊柱作支撑练习拿顶.竖起拜垫练飞腿。象抢背,小翻,倒扑虎等许多武招,她都曾一丝不苟地学过,练过。

18、吕瑞英从小性格倔强,有股子锐意进取的毅力。进科班学戏后,她养母曾不止一次地对她说:“要好好学,学勿(不)好再卖脱(掉)侬(你)!”这话对吕瑞英刺激很大,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她既感到屈辱,也感到有压力,非争这口气不可。她决心学好一技之长,借以自立,养家糊口。为了把技艺学到手,她不但文武兼学,而且随处比别人多长一副心眼,随时留心看,注意听,用心学,用功记。如《玉莲环》中“白赛花祭夫”那段三上香,就是她分几次一节一节偷学采的。

19、吕瑞英十一岁那年养父病故,家庭负担全部落到她们姐妹身上。从此,她们母女跟着剧团辗转在杭嘉湖一带演出。在几年草台班、水路班游艺生涯中,她尝尽了旧社会艺人的艰难辛酸。当时,虽然她和姐姐惠英已经担任了团里的主角,但是待遇却很低,除了一家人吃饭,每月只能领到一点儿肥皂,草纸钱。有时水路班船开出去,没有地方演出,一天就开一顿饭,她养母只好上岸到乡下去讨饭,讨着后端回船上一家人分着充饥。那年月,她一件棉袄要穿四季——冬天御寒风,春采做夹袄;两三年穿下来,棉絮所剩无几,夹衫拼补成单衫,单衫再改作短袖夏衣,短衣破得不堪再补丁,就缝制成鞋垫。那年月,她们经常要熬通宵唱“两头红”,睡的是破庙祠堂,茅棚柴房,地铺上的被子往往潮得能渗出水来。几个月不洗澡是常有的。因此,戏班里的姐妹们几乎不是手脚生疮,就是害眼病。有一次,吕瑞英接连十个月患“红眼病”,不但无钱医治,还要每天坚持熬夜演出。手脚生着疮流着脓上台开打,伤处疼痛钻心,也不许皱一下眉或哼一声。还有一次,她患了好几个月的疟疾,每天打一阵“摆子”发一阵热。可即使这样发着高烧,她为了生活,依然必须每天咬着牙化妆登台!正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吕瑞英磨练出奋发向上的不屈意志,磨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

20、十四岁那年,吕瑞英辗转回到上海,先后参与几家小剧团,在边缘小剧场演出。1947年,她进了竺水招为台柱的云华越剧团,担任三四肩花旦。由于她埋头苦学,技艺日进。有次,头肩花旦戚雅仙嗓子失润,她一夜之间就把戏背热,顶上了角色。从此,这位毛头姑娘逐渐在上海崭露头角。1949年,她转到了东山越艺社。范瑞娟,张桂凤等几位大姐一谈起她这段经历,都说忘不了她第一次到来时那怯生生端坐在角落里的文静端庄,淳朴可爱的形象,虽然说她当时人还小,演出《劈山救母》时,她扮演的王桂英扑倒在范瑞娟扮演的刘彦昌身上,两人足足相差半个头,可是这位聪慧、内秀,不多讲话的小姑娘,以其良好的表演气质和一丝不苟的勤学精神,赢得了大姐们的信任。她很快由三肩旦升到了二肩旦,并在观众中逐步扩人影响.赢得声誉。这期间,她除了舞台演出,还频繁地到电台播唱,听众点什么戏,她唱什么戏。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等众多流派,她都学都唱。这为她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1、由此可见,吕瑞英从学艺到登台,从初出茅庐到崭露头角,正是一步一个脚印从舞台上“滚”出来的。所以,有人说她是“三考出身”,这话很有道理。

22、王彬彬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身体都不好,后来姑妈把他带到上海,11岁那年,花了几块大洋他拜了先生。从那以后,他就和锡剧艺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23、当时王彬彬拜的这位老师是苏州人朱仲明,是上海先施公司(私人剧团)的滩簧艺人,王彬彬跟他学了6年艺。在这段学艺岁月,唱念做打样样要学,老师非常严格,只要稍微不满意就会拿起“家伙”打人。在旧社会,艺人只有吃苦才能出头,王彬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也把这个道理落实到每一天。

24、那时候,不论寒暑,王彬彬天天到湖边或者空旷的地方喊嗓子。凭着不懈的努力,王彬彬在6年时间里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就此拉开了他辉煌的演艺生涯。

25、亲历锡剧的黄金年代王彬彬19岁红遍沪上,在江浙沪一带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当时他演到哪里,那些戏迷们就跟到哪里。

26、那个年代,锡剧还被称作滩簧,形式上采取的还基本是幕表戏,当年一出戏可以像今天的连续剧那样,一唱十天半个月,没有固定的台本,导演跟演员说好戏之后,演员就要靠自己的发挥来把戏演下去,有时候演员唱着唱着就把台下的给唱哭了,那一代的人,即使没本子,也照样镇得住场,而王彬彬就是其中的代表。

27、锡剧的黄金时期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二三十年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剧市场依然相当旺盛。

28、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王瑾六年学习艰苦路

29、1982年的秋天,经过一个暑假的严格考试,王瑾考上了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和她一起入学的共有40个11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昆曲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是体力意志心灵的磨砺和锻炼。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15个女生住在一间大屋里,层层叠叠的上下铺几乎占据了宿舍里的所有空间,而就是在这间狭小局促的宿舍,王瑾整整生活了六年。除去艰苦的生活条件,真正学习起昆曲,对于这些根本不知道昆曲为何物的孩子们,才是更大的挑战。小时候在少年宫也只知道京剧,但昆曲真的没听过。也就是从进入北昆剧院学员班的这一刻起,紧张、忙碌的六年学习戏曲艺术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每天六点练早功,上午学习腿工课,身训课,下午学习把子功,晚上学习文化课,那时没有双休日,每周六天学习,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她们15个女生围坐在一个长条桌边,由李倩影老师、沈世华老师分别带着大家拍曲子,就是这样她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拍曲子,学身段,练毯子功、腿、把子功等为以后学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转眼到了第三学年开始学习昆曲剧目,她学习的开蒙戏是李倩影老师教授的《西游记·胖姑学舌》,后来又陆续学习了花旦戏《孽海记·思凡、下山》、《牡丹亭·春香闹学》、《钗钏记·相约、相骂》等花旦剧目。

30、到了第四学年,就在王瑾一步步朝优秀的花旦演员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遭遇了她戏曲表演生涯的一个关口——变声期。如果不能成功地度过这个关口,王瑾很可能就要被迫放弃花旦这一行当。一般来说女孩子的变声不太明显,而且时间短。可她不一样,她说当时说话都是“劈”音,嗓子总是哑的,这时就有老师提议叫她改行学习老旦,已故的刘征祥老师听到这件事就找到班主任说:“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她哪点像唱老旦的,不能说孩子在变声期就胡乱改行。”也就是刘老师的一席话王瑾才又继续在花旦组学习。她说现在想起此事也是一种痛苦,那时她天天盼着嗓子能尽快好转,并且加倍的用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没有白白努力,期末的时候她的嗓子好了,并且还向文化局领导汇报了本学年的学习剧目。第五、六两年,她与张毓文老师学习了《青冢记·昭君出塞》、《渔家乐·刺梁》、《烂柯山·痴梦》等青衣剧目。1988年王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挥别了那痛并快乐着的难忘学习时光。

31、沪剧王派创始人王盘声学艺“无意栽柳柳成荫”

32、人们总以为,创造自己艺术流派的那些著名演员,即使不是天才,也是天资聪明,才高八斗。其实不然,创造了沪剧王派艺术的王盘声当初学艺时不仅不显山露水,而且给人感觉木讷寡言,干什么都慢吞吞的,一点也没有那种机灵劲儿。学了几个月,一天先生想考考他,让他随便唱几句。谁知他涨红了脸,扭捏了半天,连一句也没唱出来。先生叹了口气,说:“算了”。他把胡琴收起来,不要求王盘声唱了,从此也没有再教过这个学生一句戏。团里一个拉琴先生看在眼里,说我算是看死他学不出山,要出山除非民国八十八年(即五十年后)。那时不要说别人,就是好脾气的先生也对他失去了信心。别人学生意三年,王盘声学戏学了六年,也没有学出来。只能演演小角色,跑跑龙套,连比他后进山门的几个师弟也大步流星,一个个超过了他。

33、实际上王盘声并非傻孩子,他不多开口,心里有自己想法。过去申曲小生分施派和文派两大系列,他先生陈秀山是施派传人。演唱高亢清亮,完全是施派风格。王盘声对这样的唱腔不是很喜欢,他跟随先生长期泡在文滨剧团,文滨剧团是由著名申曲艺人筱文滨领导的剧团,他的演唱师承邵文滨风雅糯软的风格,讲究韵味。王盘声耳熏目染,打心里喜欢这种风格的唱腔,便偷偷地学,自己不断地摸索,慢慢地唱得有点味道了,连筱文滨听了也说不错,有时也点拔他几句。真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年轻的王盘声没有学自己先生的本事,倒是走了另一条路,他日后创始的王派唱腔很明显是与邵文滨、筱文滨的文派唱腔一脉相承的。筱文滨成为王盘声没有举行过拜师仪式的第二个恩师。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名家与经典(名家与经典总政演唱会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