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馒头的来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馒头的来历和传说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一、馒头的来历是什么
1、馒头是指用面粉和水后经过发酵再蒸熟的食品。我国虽然很早就种植小麦,被称为“五谷”之一,《诗经●魏凤硕鼠》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的记载。但直到汉代,麦粉制作的食品都还没有发酵,凡是片状或块状的面食统称为“饼”。烤制的叫“炉饼”,加上“胡麻(芝麻)”的叫“胡饼”(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因为“胡麻”是从西域引进的),水煮的叫“汤饼”(不是面条,而是面片汤或面疙瘩汤)。
2、馒头最早出现于东汉以后的魏晋时期,当时称为“蒸饼”。《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记载当时的大官僚何曾生活非常奢侈,每天伙食费达万钱。食品中就有“蒸饼”(馒头):“(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只不过他所吃的馒头上面还要裂成十字形,也就是今天的“开花馒头”(我的家乡叫做“石榴包")。
3、直到宋代,馒头依然称为“蒸饼”。只不过宋仁宗时,因为仁宗名叫赵祯,“蒸”与“祯”音近,为了避讳,宋朝人才把“蒸饼”改称为“炊饼”。《水浒传》里武大郎“每日仍旧挑卖炊饼”中的“炊饼”就是“蒸饼”,也就是馒头。
4、至于今天的包子在古代则称为“馒头”,它出现的时间几乎与“蒸饼”同时,最早叫做“曼头”,后来写成“馒头”。直到北宋,人们仍然称呼有馅的为“馒头”,无馅的为“蒸饼”或“炊饼”。《水浒传》里“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在孟州十字坡卖的“馒头”就是今天的肉包子,只不过是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的“人肉包子”罢了。
5、一楼说馒头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发明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所引的《稗官小说》,罗贯中再把它写进他的《三国演义》之中。但毕竟只是传说而已,而且又是过了七八百年之后的传说,其可信程度如何,是不言而喻了。
二、馒头的起源是什么
馒头,又称馍、馍馍,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经常出现在北方人民的餐桌上。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面食以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农作物发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种麦。有了麦,人们就逐渐将它加工成各种面食,面食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总体来看馒头已经成为面食种类里面最为广泛被人使用且最频繁的面食之一。面食现在北方流行,后逐渐在南方普及开来。
诸多古老的面食中,烧饼、汤饼等面食都是未经过发酵的,而馒头是中国最著名的发酵面食品,被誉为是古代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现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面包相媲美。
《事物绀珠》说,相传“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说,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这里说的“面起饼”,就是最早出现的馒头。可见,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说起馒头,最为流传的故事源于三国时期七擒孟获的事件。馒头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也做“瞒头”解释,有隐瞒的意思。用假人头替代说)。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馒"通“瞒”或"蛮","馒头"即意为“瞒头”、"蛮头"。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馒头起源的线索,即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禽肉馅。到南宋时,猪肉馒头很盛行。元代出现了类似后世开花馒头的“煎花馒头”。由此可见,馒头最初是包陷的,后来经历了一个由包陷到实心的演变过程,至清代始有”实心馒头“的记载,后来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从此以后,以种植小麦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人们逐渐学会了做馒头,并以馒头为家常主食。馒头出现后,提高了人们主食的质量,并由此派生出花卷、包子等食品。
馒头中除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外,酵母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类。中国主食馒头基本上都是以面粉、酵母(纯酵母、酒酿或面种)以及水为原料和面,面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过程后,蒸制而成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馒头仍然是我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而且在南方也很受欢迎。馒头也成了中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三、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
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馒头中含有酵母,酵母分为鲜酵母、干酵母两种,是一种可食用的、营养丰富的单细胞微生物,营养学上把它叫做“取之不尽的营养源”。除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外,酵母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类。
有实验证明,每1公斤干酵母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5公斤大米、2公斤大豆或2.5公斤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因此,馒头、面包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大饼、面条要高出3~4倍,蛋白质增加近2倍。发酵后的酵母还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酵母里的硒、铬等矿物质能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动脉硬化,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发酵后,面粉里一种影响钙、镁、铁等元素吸收的植酸可被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馒头是以面粉经发酵制成,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
中国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把带馅不带汤的馒头叫做“馒头”,而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而“包”是指带汤的。如苏州汤包。这和北方不一样。北方话中,带馅的即为“包子”,不带馅的叫做“馒头”,北方没有带汤的馒头。
馒头,在北方有些地方也称“馍”等,在浙江温州又被称为“实心包”。其它地方则直接称为“馒头”或“淡包”,一般是半圆外表平整,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大红印。
此类产品是以单一的面粉或数种面粉为主料,除发酵剂外一般少量或不添加其他辅料(添加辅助原料用以生产花色馒头),经过和面、发酵和蒸制等工艺加工而来的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馒头(中国传统食物)
关于馒头的来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