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一些知识点,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什么意思
1、【意思】讽刺根基薄弱随风招摇、牙尖嘴利胸无点墨的人,总的来说就是指那些油嘴滑舌没什么真才实学而又偷奸耍滑厚脸皮的人。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当年解缙是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某次遇到一位高官,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4、想那解缙可不是省油的灯,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把老先生噎得咯喽咯喽得。
5、但是这副对子流传后世,它形象的描述和寓意深刻的双关使人百读不厌、唇齿留香。
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下一句是什么。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明朝解缙的制对联,长在墙上的芦苇怎么能够长久存活呢?山间竹笋别看嘴尖皮厚,其实中空,又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呢?
2、这个楹联形容傲娇自满的人,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事;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用来讽人论事,希望人能够踏实做人做事。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利用芦苇、竹笋的特定形象和其自身的特点,讽刺那些缺乏功底、不学无术的人。上联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刻画出一个立场不坚定,喜欢左右奉承者的形象;下联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刻画出一个没有什么学问,喜欢吹牛,脸皮很厚者的嘴脸。
4、这副妙联是明初江南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所作。一次,解缙与大臣学士参加一位朝官的寿宴,大家正在赋诗吟对之时,不学无术的锦衣卫帅纪纲走进来,他附庸风雅,硬充斯文,胡诌对联,并仗势拿人取笑。
5、解缙走到纪纲面前,愿出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向纪纲求教,纪纲张口结舌对不出来,解缙自续下联道:“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纪纲明知这是讽刺自己的,但在大庭广众前也不好发作。此联妙在比喻形象,讽刺尖刻;从写作角度讲,对仗工整,具有对称的形式美,且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什么意思
1、【比喻】贬义对联,形容傲娇自满的人,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事;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用来讽人论事,希望人能够踏实做人做事。
2、【引用】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解缙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4、中间的对联过程很是精彩,解缙不负才情都能一一应对,让尚书和其他权贵很是窝囊。临到后来,做为收尾对联,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关于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