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特点)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蒙古族的饮食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蒙古族的饮食以及蒙古族的饮食特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蒙古族饮食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特点)

“白”指白食,即各类乳制品;“红”指红食,即各类肉制品。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意为“红食”。除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以饮为主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形式和饮食特点有关。即奶食、肉食品的营养丰富,喝奶茶时泡上奶食、手把肉等,既解渴又耐饿。

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二、蒙古族的饮食习惯

1、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域、半农半牧区域及纯牧区域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从 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夏季贮备各类型的奶制品。蒙古族食物的突出特点是"肉食"和"奶食"。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蒙古语曰:'戈壁'树木稀少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适应,仅仅是借用了进化论中的一个名词,而它的含义已与生物学的规律无关,这种适应,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创造性的、主动的活动,是历史的进步。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在中亚一带居住的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族等游牧民族都属于这一食品类型,但是由于地域不同所带来的环境的差异,蒙古民族的饮食模式又与其他畜牧共同体略有差别。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与农耕民族之饮食模式相比较,食用奶食品为主与食用谷类食品为主成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食品模式差异的基本点。在食品的制作上,农业民族的烹调技术较为繁复,有炒、爆、烹、炸、煎、贴、瓤、烧、焖、煨、扒、烩、汆、炖等几十种做法。誊满世界的"中国菜"正是农耕民族饮食文化的精萃。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煮食比较多地保留了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份。游牧民本身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能靠蔬菜果类供应,他们就喝大量的茶和乳酸饮料加以补充。这种调配,往往表现为独有的文化习俗。在饮食器具上,农业民族多用筷子,筷子的来源现虽无稽查考,"但毫无疑问,它同调合之事有关。由于调合把各种材料杂膘、才用得着发明一项器物从中一一挑选"。而食用大块的肉和吃奶酪的游牧民族用得更多的是刀,如果说,筷子是对称均衡的象征的话,那么刀则是单一粗犷的象征。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的性格的体现。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的、社会的、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在家庭生活中,它在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及促进家庭成员的协调合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冒着凛冽的严寒而辛苦一天的牧人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的时候,感到生理的与心理的满足与温馨,他憧憬着明日的劳作与歆享。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这里,物化的与心态的达到了和谐统一。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蒙古族的萨满教在祭敖包时有血祭,即屠杀牲畜做为祭品。在祭祀祖先时,他们也杀牲畜,《鲁不鲁乞东游记》载:"在一个最近死去的人的墓上,他们在若干高杆上悬挂著十六匹马的皮,朝向四方,每一方四张马皮,他们并且把忽迷思放在那里给他喝,把肉放在那里给他吃。"他们所供的肉食品是贡神的,通过这种方法,希冀得到神灵和祖先的赐福。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神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食品,可见饮食是游牧民族民俗信仰的物化。一方面人们以赖以生存的饮食而供奉宗教之神,另一方面民间对宗教的信仰又推动了饮食的发展。蒙古民族盛行一种"喇嘛茶",就是喇嘛教教规在饮食上的反映。可见游牧民族饮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人与自然接触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之间接触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是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蒙古民族的饮食模式与汉族饮食模式在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与之相邻近的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蒙古族创做出"蒙古八珍"。"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光彩煜煜妙不可百的汉民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元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应劭注云:"主乳马,取其汁桐治之。味酢可饮,因以名官也。"中国的茶道传至海外;而奶与茶的调合--"奶茶"却成为蒙古民族的专利品。游牧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超越了自然界千百万年加于其他生物机体的塑造,使自己日趋完美地适应自然界,从而确立了在生态环境中所占的位置。

2、参考: mongolculture/Big/folklore/07/2005092908

3、古族的传统饮食以奶、肉为主,粮食为辅。奶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4、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奶、肉为主,粮食为辅。奶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清朝自顺治开始对蒙古族一向采取怀柔政策,并且选蒙古王公贵族的女儿为妃,于是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开始传入紫禁城。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古族的食品,即使后来进了北京,也只是限于宫廷小吃,后来才流传到民间。据传说,光绪14年,北京奶酪铺老字号的“乳酪魏”第一代传人魏鸿臣,有一位在御膳房做事的朋友,教会了他这门手艺。从此奶酪魏就以此成名。文化界名人鲁迅、梁实秋,梨园界名人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都是奶酪魏的常客。另一家有名的老铺是当年在东安市场内的“丰盛公”奶酪铺。丰盛公的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是辛亥革命之后,何子照硬是自食其力在乡下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御膳房当差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笈。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那时候,大街上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乳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秀。每到夏季,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可惜丰盛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5、参考: travelrich/members/pass/articlex?Article_ID=2122&CheckID=8e858a25-7a5b-4644-b21d-bcb98cb85a1b

三、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一、蒙古族传统食品的鲜明特色构成了白食和红食。

1、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为饮料和食品两种。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白食是蒙古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蒙古人在逢年过节或者孩子穿新衣时,都要用白食涂抹一下,办喜事时、过生日、满周岁、出远门时,老人们都要端着雪白的奶汁举行祝福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马奶酒是蒙古人最早的饮料。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在盛大的宴会和结婚典礼上,开怀畅饮。

鲜奶、奶皮子等都是蒙古族长期食用并喜爱的食品。

2、红食,即鲜红的肉食品,常见的是羊肉。

烤全羊时蒙古人的一种节日盛宴,也是蒙古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

手把肉,蒙古语叫“布含勒”,就是整羊席,时蒙古族招待尊贵客人和喜庆宴会或者各种祭奠摆供时所用的肉食品。

羊背子,所说的整羊,在蒙古为上等食品。盛羊背子,要按羊卧的姿势摆放在长盘中,以羊四肢做底,羊头放在体首。端上桌,要把羊头向着主要的客人。

此外,蒙古人在日常饮食中有一种传统食品——炒米。

蒙古族喜欢饮酒。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深深表达了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厚情谊。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

蒙古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图案尤以“八宝”图最多。酒具也别具特色,用锡料做成的壶和大肚圆口的锡壶,经济状况好转后,购置了黄铜或青铜的小壶。茶壶多为铜料,也有铝制品。

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民族因热情好客而被其他民族的人们赞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转载请说明出处内容投诉
恒初网 » 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