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以及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下一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不饮盗泉之水什么意思
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所以“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是:贫穷的人不接受别人专门为了讽刺他而给他的食物。
“廉者”的意思是:廉明清正的人。
“盗泉之水”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泉水主人的同意就私自饮用泉中的水。
所以“廉者不饮盗泉之水”的意思是:廉明的人不喝没有经过许可的泉水。
和这句话相近意思的句子是:“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南北朝作家范晔笔下的《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这篇古文想要传达的意思是:
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
二、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是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出自《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2、羊子曾经在走路的时候,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就交给了她的妻子,她的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何况是捡到别人的东西来牟利,定会污损自己的名声呀。”
3、《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4、《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5、《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指明出处)
1、这句话出自《礼记》: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2、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盗泉是一个泉口的名字,被正直的人认为名字不好,象征偷盗,所以正直的人不喝这里的水),清廉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OK,关于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下一句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