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日本古代史论坛和日本古代史论坛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日本古代史论坛以及日本古代史论坛有哪些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日本古代史文献史料简述(完整版)
曾经想过数次如果要和人讲述日本古代史的话,应该从什么开始讲起的问题。目前的想法是治史必始于理解史料,因此关于日本古代史的叙述也应该从日本古代史所涉及的史料的简述开始。
日本史学界的实证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史学研究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对史料抠到极致,围绕一条两三行数十个字的史料讨论一个下午是家常便饭,初来乍到之人几乎肯定会有不适之感。但是理解并适应这一点或许也是有志于在日本进行学术研究之人必须经历的第一步。
小文的主旨在于通过若干个分类,简单介绍一下日本古代史(或者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而广之到整个前近代史,但是本文中会提及的例子大概都是日本史学界定义上的古代史时代之物)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文献史料类型,并在各类型下简单罗列使用较广泛的史料。
如果要将古代史可能使用到的史料一分为二的话,那么分为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考古材料、绘图绘卷、建筑文物等都可归入非文字史料之列,这些在日本史研究中同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作用,但是笔者毕竟是文献史学出身,对这方面的所知有限,在此不多做涉及,而将介绍仅局限于文献史料部分。
本话题大概会很枯燥冗长,还请谅解。
日本史的文献史料根据其制作者与阅读对象,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日本史定义上的古文书指的是由一方制作后发送给另一方,传达了某些信息并流传至今的史料。与此后提及到的古记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文书的制作发给者与接受保存方一定是不同的两者,因此可以说古文书是一种A->B的文献史料。有专门研究古文书的古文书学,佐藤进一先生的《古文书学入门》应该是其最基本与常见的入门读物之一。
在古代史研究中有正仓院文书为代表的一系列文书存在,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在成立至今百余年来编纂了《大日本古文书》三大类数十册,其出版刊行至今仍在继续,完结遥遥无期;在中世以后的研究中古文书更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史料,尤其是随着时代的下移,有大量新整理出的古文书尚未被活字化,得到活字化的古文书的释读准确度有时也不能保证。因此,直接阅读古文书的能力说是中近世研究者最基本的能力也毫不为过(其实这话对于近代研究中使用书信等手书进行研究的研究者也同样成立),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的中世近世史的研究成果大概没有丝毫参看的价值。
古记录与古文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记录是由制作者本人制作并保存流传至今的史料,不经历所有者的转移,因此古记录可以说是一种A->A的文献史料。与古文书学相同,也存在着一门专门研究古记录的古记录学,入门读物推荐斋木一马先生的《古记录学概论》与高桥秀树先生的《古记录入门》。
与《大日本古文书》系列相似,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出版有《大日本古记录》丛书,本系列由1952年开始编纂至今出版有百有余册,何时完结也还是个未知数……
在古代史范畴内而言,古记录的代表是公卿贵族的日记,随着时代下移,武士也开始写日记并流传下来,例如大日本古记录中叶由于新井白石的日记。
编纂史料顾名思义是个人或群体编写的史料,以古代史而言,六国史是最著名的编纂史料,此外以个人名义撰写或者是著者不明的史料也大量存在,相关内容会在此后详述。与古文书和古记录的区别在于,编纂史料在编写开始时就是以让不定多数人阅读为目的的,因此也有说法将编纂史料视为A->∞的史料。
文献史料的大量遗存可以说是日本史的重要特征,公家与寺社势力基本一直维持到了明治时期,因此他们手中的古文书与古记录多数都得以保存下来;至于武家政权,除了江户幕府以外,中央政权的文书多数散佚,但是幕府发给地方的文书也多数得到了保存。随着研究的推进,这些文献史料的整理与活字化也在不断进行,其中心代表就是前述的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及其编纂的大日本古文书和大日本古记录系列,此外也有大量的史料由出版社或个人整理出版,例如国史大系、神道大系、宁乐遗文、平安遗文等等。但是也还有未得到整理的史料,这就要求研究者拥有直接阅读史料的能力。
在这一部分我希望将古代史划分为几个时段,分别介绍这些时段内成立的重要史料。
在经历过津田左右吉对纪记的史料批判后,这一段时期内日本古代史研究的文献史料可以说极端缺乏,研究的中心是利用考古学史料展开的,少数的文献史料也是像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之类的海外史料,以及刀剑佛像镜的铭文等为数极少的金石文。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木简史料大量出现,据近年的统计木简与削屑的总件数已经有近40万件并仍然在不断增加(插一句题外话,去年笔者去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为所内保存的木简换水时曾经听到研究员忧心忡忡地表示木简再按这个速度出土的话他们要没地方保存了……这话大概只是玩笑,不过今年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开始翻修是真的。),在这一时期及整个古代史研究中的地位都越来越重要。木简史料以奈良县为中心几乎在全日本范围内都有出土,其研究也以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为中心展开。鉴于木简史料的特殊性质与其重要作用,小文仅在此简单提及而不多做展开,如有可能,当就木简在日本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中日简牍的共通点与差异性等相关问题做一篇番外。
这一段时期由于律令国家的形成与文字利用的扩大化,日本史研究的文献史料激增。鉴于这也是笔者的研究范围,因此也稍微详细地进行了展开。以下分若干项简述。
顾名思义是以六国史代表律令国家仿照中国史家体例编纂的正史。
《日本书纪》:从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为止的第一部正史。津田左右吉的史料批判以来,《日本书纪》大化改新前部分的史料可信度问题受到质疑,使用时须多加注意。国史大系、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有收录,岩波书店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有详细注释。
《续日本纪》:奈良时代的基本史料,公元697-791年间的历史,文武天皇至桓武天皇在位前半期的历史。岩波书店的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有详细注释本。
《日本后纪》:792-833年。桓武天皇在位后半期及平城、嵯峨、淳和天皇的历史。多有散佚,利用《类聚国史》及《日本纪略》等辑出轶文。译注日本史料中收有森田悌先生的近代日语译本。
此后的《续日本后记》(833-850)、《文德天皇实录》(850-858)与《三代实录》(858-887)相继编纂,基本保存至今,收录于国史大系本。
此后在10世纪中期曾一度有过《新国史》编纂的意向,但是编纂途中夭折,此后日本再未出现国家编修的国史。国史编修的开始与停止可以说正标示着律令国家的成立、兴盛与衰亡。
此外根据六国史编写的书物还有六国史根据内容分门别类重新排列的《类聚国史》,与将六国史内容简略化并将内容补充到后一条天皇时期的《日本纪略》等,可供参考。
2、法制史料类
伴随着律令国家的成立与发展,以律令格式为代表的国家的基本法逐渐整备,此外还存在律令的注释书,这些也都是日本史研究上的重要文献史料。
律:律为刑法,有大宝律6卷、养老律10卷,其中养老律的部分现存。总体而言一般认为日本律与唐律的出入甚小,因此研究也并不多。
令:行政法则,近江令22卷(存在存疑),净御原令22卷(现不存),大宝令11卷(部分轶文残存),养老令20卷(大部分保存)。因为注释书《令义解》(833年成立)与《令集解》(9世纪中叶)的存在,大部分流传至今,是律令国家的基本规定。岩波书店日本思想大系中收有注释本。
此外日本律令与唐律令的比较研究也是理解日本律令制特色并复原唐令的一个有效手段。仁井田升著《唐令拾遗》、池田温编《唐令拾遗补》及新出的天圣令在日本律令研究中都有重要参考作用。
格:成文法律令之外,律令国家会根据实际需要不时追加颁布新法,是为格。律令国家三次将这些单独颁布的条文加以整理,是为弘仁格(10卷,701-820年间颁布的格的汇编,下同)、贞观格(12卷,821-868)、延喜格(12卷,869-907)三代格。这些格原来是根据机构顺序排列的,然而这些格已经散佚不见,仅有《弘仁格抄》等格的目录流传至今,让我们可以推想格文原本的排列顺序。而将这三代格根据内容重新分类排列而成的就是大约成立于11世纪的《类聚三代格》,由于这本书除少部分散佚外基本流传至今,我们才有机会重新读到三代格的原文。这些条文在理解律令国家成立后的发展与变化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是不少大学与大学院的轮读书目(例如鄙校就是……)。此外格的原文在令集解与政事要略等书目中也有引用,可与类聚三代格互勘。
式:法律的施行细则,与格一样经历了弘仁(40卷)、贞观(20卷)、延喜(50卷)三代的编纂,因此有“三代格式”之说。关于其保存状况,弘仁式的极少一部分与延喜式的约全文保存至今,延喜式也是古代史研究中引用频率非常高的史料。
关于延喜式,除了国史大系收录了《延喜式》之外,在译注日本史料系列中出版有《延喜式》的注释书(上中卷已刊,下卷因为编者虎尾俊哉老师的突然过世目前暂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版……);此外虎尾老师著有《弘仁贞观式逸文集成》,从各种史料中辑出了弘仁式与贞观式的轶文,偶尔需要使用的话也是一本很便利的书。
此外还有《类聚符宣抄》、《别聚符宣抄》等若干抄录了当时官符与宣旨的书物流传,必要时也可备参考使用。
3、此外的文献史料
律令国家时期还编纂了其他大量书目,这些都是理解当时社会的好材料。
风土记:律令国家命令各国编纂的乡土志,目前保存至今的有出云、常陆、播磨、肥前、筑前五国,其中仅出云国风土记全本残存,其他都只有部分;除此之外的各国风土记则只有散见于各著作中的轶文。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有注释本。
万叶集:奈良中期成立的和歌集,收录和歌4000余首,文学与史学研究都会利用到。岩波书店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怀风藻:751年成立的汉诗集,收有汉诗120首,其中的作者小传部分大概是最经常被利用到的(?笔者个人经验之谈,未必准确)。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弘仁、天长期奉敕编纂的三部汉诗集,可以说是当时唐风文化的集中表现。
私撰汉诗文集:性灵集(空海的汉诗文集)、菅家文草、后集(菅原道真的汉诗文集)
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822年成立,药师寺僧景戒所撰的佛教说话集,虽然主要内容是因果报应与劝人行善信佛的故事集,然而对于理解奈良时代的社会生活也有重要作用。
随着律令体制的崩溃,进入摄关期后史料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明显的一点是随着国史编纂的终止和天皇和贵族日记的兴起,本时期的主要史料转为了以《大镜》、《荣花物语》为代表的历史物语、以及以三代御记和《御堂关白记》、《小右记》、《权记》等为代表的日记。由于政务的形骸化,对于先例与有职故实的重视程度提升,记录这些先例与有职故实的仪式书与政务书也大量出现,对于探讨律令国家的仪式典礼和政务处理方式有很大帮助。此外随着假名文学的兴起也出现了大量的日记、随笔与物语等,这些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鉴于笔者对于摄关期的涉及程度有限,因此不多做展开,仅根据笔者个人经验介绍一些常用史料。
历史物语:说句实话笔者还没看过……一是因为不做摄关期的研究,二是因为通篇用假名写成读起来有点难懂……
《御堂关白记》:藤原道长的日记,因为道长的亲笔流传至今而闻名于世,此前也获得了世界记忆遗产的认定;不过说句实话道长的日记写得也挺难懂的……
《小右记》:藤原实资的日记(“小右记”是“小野宫右大臣”(藤原实资)的日记的缩写,这一类缩写有很多,单看各人的日记分别被怎么缩写其实也是件挺好玩的事情),全文用汉文(变体汉文?)写成,共61卷。实资是活在藤原道长、赖通执政的摄关政治全盛期的人物,在他长达55年的日记里对当时的宫廷仪式与故实等的记载都十分详细,因此可以说是摄关时代的基本史料,是近年来多数大学摄关期轮读史料的首选;因为其中记载了大量藤原道长和赖通等人的坏话(汗),看着也不会觉得太无聊。无关一句,藤原道长那首著名的和歌(この世をばわが世とぞ思う望月の欠けたることのなしと思えば)也见于且仅见于小右记而不载于御堂关白记内。
仪式书其实在律令制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有奉敕编纂的《内里式》(821年成立)与《仪式》(《贞观仪式》,贞观末年成立)等官撰仪式书存在。仪式书在摄关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西宫记》(10世纪后半,源高明著)、《北山抄》(11世纪中叶,藤原公任著)与《江家次第》(11世纪末,大江匡房著)等私撰仪式书。这些仪式书记载的虽然是10-11世纪的仪式与政务的执行方式,但是由于政务与仪式的形骸化,其中记载的不少内容的起源可以上推到9世纪甚至更早,因此仪式书作为了解平安朝政务处理与仪式执行的史料有重要作用(虽然因为记载的冗长读起来真的很无聊……)。
鉴于这个时代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归类到中世,就让笔者偷个懒从略了吧……说句实话也从来没碰过,完全不了解,不敢乱写是真的……
明显可以看出来笔者写着写着就开始偷懒了(汗)……不过估计大概写再长了就更没人看了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
本文不少地方参考了家师的讲义,由于讲义内容尚未付梓,其直接结果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参考文献了……总之,最后在这里向家师致谢。
二、日本古代史论坛的论坛分区
1、下设板块(均只对日史译组的成员开放):议事堂、观星堂。中卫府日史配音组驻地。内设议事堂。外堂可自由参观。(历史遗迹)
2、下设板块:议事堂(只对日史音组配音组成员开放)。兵卫府原翻译组领地。内堂对外开放中。(历史遗迹)
3、下设板块:议事堂图书寮专供日史电子书发布,内置议事堂,可自由参观讨论。(历史遗迹)
4、下设板块:议事堂卫门府原日史游戏组领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遗迹)
5、下设板块:议事堂雅乐院日本古典艺术文化音乐交流板块。
6、武道馆剑道、弓道、合气道等有关武术文化修养方面的交流。
7、本因坊围棋方面的交流(内设将棋室)。
8、明暗对山流日本普化宗“明暗对山流”学员学习交流园地,尺八学习交流社团。江户川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民俗文化板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想技艺版。
9、下设板块:平等院佛教史、佛教文化交流板块。万叶集日本文学板块,包括日本和歌、俳句、现代文学等方面。飞天流日本语学习与交流板块。清颐阁论坛原创的小说、散文、诗歌的放置地。千樱庭影视歌讨论区,日剧为主,其他影片、音乐等方面内容亦可在此版交流讨论。手里门游戏、动漫、ACG音乐讨论区。东西市论坛会员自由交易之地。聚乐舫独乐不如众乐,大家一起聊天最乐~日史水军本阵,别称“彩云国”~
10、下设板块:游乐斋论坛游戏专版,日史论坛会员互动游戏之所。大内里论坛版主议事之处(仅对管理层开放)。公卿邸不详(仅对高级管理层开放)。弹正台论坛的日常事务处理地,论坛惩罚、诉讼、申请官位等事务处理之所。五味山论坛帖子的垃圾回收站(仅对管理层开放)。
三、可以介绍一下日本的古代史吗
1、日本人是个复杂的人种,一方面有其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国、东南亚相似,和朝鲜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狭小的岛国内还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过现在日本学者一致认为日本人素来是同一人种,各个时代的形质的小变异是由生活上的诸条件产生的,现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绳纹时代人。假如绳纹时代人是继承化石人以来血缘的话,那末日本人的发源地就在中国。
2、(木通)口清之说:“日本人是在日本产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华南的洪积期化石人有关系的日本化石人为核心,渐次加入南方的马来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后产生出尚未完全统一的现代日本人。”(注20)在此问题没定论的当前,这似乎不失为值得参考的见解。
3、日本学者把旧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绳纹文化”或“无土器文化”。日本旧石器文化分为前期和后期,大约3万年以前的为前期,占多数;3万年至1万年前的为后期,数较少。
4、前期旧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为代表。后期旧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为主,其变迁次序为刀形器在前,尖状器在后。此外还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5、日本的远古人类,会打击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
6、当时人们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时代后期,住在竖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们利用。在静冈县休场遗址和上野遗址中,发现了列石成圆形的遗址。有人推定为炉址。(注21)
7、远古人类为同大自然斗争,组成了原始群。集体狩猎和采集,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婚姻关系是不分长幼的乱婚。后来,这种乱婚逐步过渡到同辈间发生夫妻关系的血缘群婚。旧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不同群的同辈男女之间群婚的族外婚制。于是从这时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样,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8、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有舌尖状器的出现,为后来弓箭的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说明,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时代的门槛了。
9、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了统一。
10、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11、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12、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10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构成了没有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13、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14、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收了大陆的高度物质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15、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16、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17、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18、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19、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20、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21、平安时代以本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22、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文章分享结束,日本古代史论坛和日本古代史论坛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